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RSS
站内搜索: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内容中心 > 子女教育

深化学生导向,优化课后服务体系构建

时间:2024-04-13 18:14:55  阅读:
随着“双减”政策即将迎来三周年之际,如何进一步升级校内课后服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。北京市教委适时发布了《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(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》),该指南从多维度、全方位对课后服务进行了系统性规划与优化,旨在通过精细化的制度设计,推动课后服务向更高质量、更富成效的方向发展。

理念革新:聚焦学生成长,强化个性化服务

《指南》的出台,标志着课后服务不再仅仅局限于解决家长接送难题,而是转向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全面发展。它强调,课后服务应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,通过引入多样化的素质拓展项目,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兴趣,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。同时,坚持系统思维,将课后服务融入教育教学整体布局,实现课内课外的无缝衔接,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。

内容优化:细分年级需求,丰富服务层次

为提升课后服务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,《指南》提出了根据年级、学段细分服务内容的策略。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实际需求,设计差异化的课后服务方案。从一年级新生的适应与融入,到小学中低段的兴趣启蒙与综合实践,再到小学中高段的兴趣特长培养与学科实践拓展,直至初中阶段的全面发展支持与学科深化,每一阶段都力求精准对接学生需求,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。此外,鼓励学校在同一年级或学段内设置不同层次的课后服务,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选择。

保障强化:多措并举,激发教师积极性

针对课后服务可能带来的成本增加与教师负担加重问题,《指南》提出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。在经费来源上,明确由市区财政共同负担,确保学校无需向学生及家长收费;在激励机制上,通过新增教师绩效工资额度等方式,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后服务,体现“多劳多得、优绩优酬”的原则;在师资队伍建设上,允许学校根据需求引入校外专业人员,增强师资力量;在场地设施上,鼓励校内外资源统筹利用,构建开放共享的教育环境。

展望未来:持续探索,强化制度引领

校内课后服务作为“双减”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效与家庭的教育获得感。随着《指南》的深入实施,各地应继续加强研究与探索,不断完善课后服务的制度设计与标准体系。通过强化制度引领与标准规范,推动课后服务向更加专业化、精细化、个性化的方向发展,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后服务中收获成长与快乐。